会议现场的灯光不算明亮,反倒更衬得那些机械臂、微型芯片、模型飞行器有种光圈下的悄然张扬。几个西装革履的人在激光雷达展示台前低声讨论,偶尔传来一句:“如果你们还在做汽车供应链,利润一压再压,是不是该考虑下航空?”玩笑里带着点苦涩,也算是行业内的小型自嘲。观众席上有人忍不住抬头,眼神里问的是那个老问题:智能化大江大河里,会不会我们最终都是被拍倒的那块石头?
如果把这场光谷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当成一处案发现场,我更倾向于从线索“汽车、机器人、飞行器”三大嫌疑人入手。数年之前,大家都觉得车用激光雷达是高科技中的高科技,一台价值十万,买得起的企业屈指可数。如今,同款产品800元成交,一线束只值4块钱——都快赶上小区门口的螺蛳粉了。甚至有时候,技术迭代比螺蛳粉涨价还猛,谁还在原地坚守,基本就是在“白亏”。
汽车芯片同理。过去一辆车,芯片不过数枚,反正和百八十年前的工业革命有点类似:牛顿管够。现在,随便一辆智能汽车,L2级组合驾驶辅助,300颗芯片不是事儿,未来还会继续膨胀。芯片厂商们没工夫思考人类命运,只在乎下一颗芯片能不能不被谁又压到白菜价。熬过汽车供应链的“毛毛雨”,才发现智能机器人和eVTOL头顶正下起“暴雨梨花针”——别急着高兴,这里的暴雨指的是成本,还压得你透不过气。
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赛道目前还没卷起来,\*\*成本30万到2000万\*\*的门槛横在那。但谁都知道,未来的命题叫普及,否则都在原厂里陪机器人自嗨——一场孤独的资本剧。关键不是你会发明,而是你能不能让宝宝们都买得起。
这场“聚合智能”大会提出了个新说法,把智能汽车、机器人、低空飞行器放一起捣鼓。说白了,“串联证据链”,把苦难三兄弟组成一个联盟试试。产业链协同发展,理论上逻辑没啥问题。技术同源,供应链重合,这种“技术亲兄弟”凑一桌,合成一道大菜,有可能集体降本增效,再次让资本老爷满意。这事儿其实很少有人认真办,毕竟以前都嫌邻居家靴子臭,但现在靴子都快烧成灰了,也就不分什么汽车还是机器人。
实际情况是,资本的神经比我们想象得细。比亚迪不仅自己卖车,还拉着机器人搞工厂,甚至蹭上天才少年投机器人创业。吉利跨界上天,光造汽车不过瘾,要研究eVTOL和无人机。长安也不含糊,五年花200亿造飞行汽车,目标是从市区飞到郊区,不堵车但可能得挂舵。奇瑞则两脚踩地一脚点空,墨甲机器人已交付,飞行汽车实验室在手,似乎每个品牌都能搞个智造大杂烩。
海外情况差不多。马斯克忙不过来,干脆“天上下地机器人一起造”,预期值80%给Optimus。丰田甚至直接和美国低空公司搞联姻,把自己积攒多年的“造车经验”当彩礼送过去。你说现在的供需链条还有什么不能融会贯通的,大概率是企业家还没想明白如何一起挣更多钱,技术都不是事儿。
再看看一线供应链,宁德时代的电池能供新能源汽车,也能装在机器人身上;地平线的芯片既能让窗外的大巴车智驾,也能让扫地机在家优雅过弯。副总裁的发言里写满了心酸:“我们把车载智驾技术迁移到机器人身上,能提升运动‘丝滑感’”——要我说,技术同根,不丝滑才怪。
湖北的企业也没闲着。黑芝麻智能造的计算芯片,既给汽车开脑洞,也给“天问机器人”当大脑和小脑。原本干着航天装备的航特,又开始给汽车底盘减肥,还要和投资集团凑份子搞低空飞行器和无人机,顺带文旅巡检,泥沙全部俱下。
如果我是侦查员深扒这案子的底层逻辑,结论未必很黑暗,就是太复杂。智能汽车、机器人、低空飞器其实正在摸着彼此的底线联手改写规则。技术共享、供应链协同,本质上不为那个什么“行业荣光”,更像是产业被逼到墙角,谁能打开新局面就能吃到新的蛋糕。只不过这个蛋糕的味道也许是“资本打底,技术搅拌”,最后还有点价值焦虑撒料。
当然,这事真的能全盘复制吗?机器人会不会也走上“白菜价”之路,飞行器是否终究要变成“大众空中巴士”?又或者,这次大家围炉取暖,最后还是被更大的技术波浪淹没,各自抱着芯片哭?只怕产业的未来,像会议现场的灯光,亮得不太均匀。
作为职业旁观者,有时候难免会忍住不问一句:这条“聚合智能”的路,到底卷的是生产力,还是卷走了生产关系?我们每天审视技术的细节,却常常忽略了产业融合背后的那一道无声分界线——成本砍不砍得下去、供应链融不融得起来,实际靠的是各自能不能妥协掉点“独家秘笈”。
当然,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。也许几年后,机器人能帮你擦玻璃,飞行汽车送你下班,芯片如同螺丝钉一样不稀罕。但也有可能,大家的技术进步速度赶不上成本下降速度,最终都成了笑谈。案发现场还在继续,证据链逐步完善,只是不知道最终谁能笑到最后。你觉得,这场聚合,到底能否打破各自为战的老格局,还是会孕育出下一个更大的“洗牌危机”?
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,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。如有内容争议,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。
股票配资公司排行,香港配资公司,股票配资网平台点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