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众网记者 李继展 实习生 杨大骋 菏泽报道
七月的曹州书画院,青竹摇曳间流淌着千年文脉。连日来,山东省政协委员、省书协副主席、市政协常委曹钰的新作——“曹钰书徐艺宁二十四节气诗”书法展正在这里展出,这场以笔墨重构节气文化的艺术盛宴将于7月30日闭幕。
隶书中的时空对话
踏入主展厅,二十四幅三尺整纸隶书作品如节气轮盘般徐徐展开。曹钰以其标志性的“雄深苍浑,朴厚奇崛”书风,将徐艺宁的节气诗词转化为视觉诗篇。在《立春》中,笔锋如破冰之犁,蚕头燕尾间可见东风解冻的生机;《大暑》则以涨墨技法营造暑气蒸腾的压迫感,枯笔飞白恰似炎日下龟裂的土地。
值得关注的是,曹钰在创作中融入了汉碑与简牍的双重基因。如《寒露》一作,结体取法《张迁碑》的方峻,波磔却暗藏居延汉简的率性,既显农事繁忙的庄重,又透露出“雁字测天道”的紧迫感。这种“镕秦铸汉”的艺术手法,使每个节气都获得了历史纵深感。
诗与书的同频共振
徐艺宁的二十四节气诗词,在曹钰的笔下完成了从文字到意象的升华。《寒露》中“梅花睡意深”的喟叹,被转化为隶书特有的迟涩笔意,墨色由润渐枯,恰似露水凝结成霜的过程。而《冬至》里“勤探二三株”的灵动,曹钰则以简牍笔法的轻盈呼应,使文字如寒枝上的雀跃。
策展人介绍,曹钰在创作前曾深入研究徐艺宁的诗词格律,“比如《谷雨》的‘车发向曹州’,曹老师刻意将‘车’字的横画缩短,形成视觉上的‘距离’状态,暗合节气深意。”
这场融合诗、书、节气文化的艺术实践,不仅是曹钰“艺德双修”艺术理念的集中呈现,更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当代应答。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《小暑》中“蟋蟀抱琴来,能弹一曲否”的词句时,展厅里的二十四节气正在墨香中完成新一轮的生命轮回。
作为全国地市级最大的书画院,曹州书画院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文化史。此次展览与舒同、启功等名家的牡丹题刻形成对话。曹钰表示:“碑廊里的牡丹诗刻是静态的文化记忆,而我的节气书法是动态的生命节律,两者共同构成了菏泽‘书画之乡’的时空坐标。”
(注:徐艺宁,生于山东诸城,诗人。著有《徐艺宁诗词》《采采集》《饮月集》。入选2013年中华诗词青春诗会,作品分别获得第五届、第六届“诗词中国”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三等奖、二等奖。作品多次发表于《诗刊》、《中华诗词》等刊物。其二十四节气诗词以自然观察与生命哲思见长,代表作《日历诗》曾获省级文学奖项。)
观展提醒
展览自开幕以来已吸引超过数千人次参观,日均观展量较平日增长200%。为应对闭幕前的观展高峰,曹州书画院特别延长开放时间并增设临时导览服务。工作人员提示:“建议书法爱好者避开上午10-11点的参观高峰,下午的自然光线下,书法作品的墨色层次会更加丰富。”
股票配资公司排行,香港配资公司,股票配资网平台点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