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2025年6月《黄河大合唱》携姊妹篇《吕梁山大合唱》首次在京同台演出
在太行山上
山西新闻网
在太行山上
山西新闻网
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-中央乐团合唱团
山西新闻网
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-中央乐团
展开剩余87%“1939年11月15日。这次写《吕梁山大合唱》,成绩还不坏,一共有七个歌子:一个四部、三个二部、两个独唱、一个齐唱;三个是采取旧作,四个是新作。”
——摘自马可1939年的日记
2025年6月6日,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的聚光灯下,吕梁学院晋绥剧社合唱团与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联袂唱响“磨好刀,搭好枪,挺起胸膛上战场”。这曲《吕梁山大合唱》穿越86年时光,与1939年晋绥边区油印小报上记载的军民抗敌篇章隔空共鸣。
▲《吕梁山大合唱》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演出现场
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冲锋的八路军战士,那些在后方缝衣送粮、传递情报的吕梁百姓,共同构成了这首战歌最滚烫的底色。由马可与周军、尚澄秋共同创作的《吕梁山大合唱》,这部曾被战火掩埋的音乐史诗,如今正以跨代际的传唱,续写着黄土高原上的精神传奇。
黄土烽火里的灵感
从战地采风到民间史诗
1938年,20岁的马可随上海救亡演剧队跋涉进入吕梁山区。这里不仅是通往延安的“钢铁走廊”,更是烽火连天的抗日前线。马可在晋绥边区的窑洞里,近距离观察着八路军与民众并肩抗敌的壮阔场面,同时深入山野收集山曲、秧歌等民间旋律——这段浸透着黄土气息的生活体验,为他日后的创作埋下了丰沃的种子。
▲音乐家马可
到了1939年秋天,当马可读到周军先生写的《中条山》歌词时,那些在吕梁山亲历的军民抗敌场景瞬间涌上心头。他深切觉得,战斗在抗日前线的吕梁山同样值得被歌颂——这里的军民同心、百姓救亡图存的英勇行为,是整个民族抗战的生动缩影。于是,他当即与周军、尚澄秋携手,将此前积累的生活感悟、民间音乐素材与油印小报里的热血故事熔铸一体,共同创作了合唱作品《吕梁山大合唱》。
▲《吕梁山大合唱》编印本
七个乐章里的抗战图鉴
从牧歌到战歌的变奏
《吕梁山大合唱》的七个乐章,如同一卷徐徐展开的抗战长卷。开篇《吕梁山礼赞》以“黄河向你伸出臂膀”的拟人笔触,生动勾勒出这片土地作为阻敌西进“坚固屏障”的雄奇身姿;而紧随其后的《吕梁牧歌》里“牧童鞭儿赶着牛羊”的闲适,很快被《吕梁山下》的急转直下撕裂——“自从鬼子来打仗,安乐乡也起风浪”映照着日军在吕梁制造的上百起惨案。
▲马可先生的创作手稿
《吕梁山的呼唤》中“千万条胳膊结成钢”的呐喊,是全民抗敌的动员令。从“年轻的起来跟他们干”到“孩子们去放哨,小伙子背上枪”的全民皆兵图景,展现出吕梁军民协同作战的磅礴力量;《吕梁情歌》更是以“情妹莫怪哥心狠”的儿女情长,诉说着“杀退鬼子方为人”的家国大义;终章《保卫吕梁山》中“把鬼子赶出鸭绿江”的怒吼,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。这部被称为“中国抗战民间日记”的作品,以微观视角捕捉个体命运的起伏,最终将其锻造成民族记忆中永不褪色的钢钎,成为那段艰苦岁月最鲜活的音乐注脚。
永不褪色的精神密码
从尘封乐谱到时代合唱
承载着珍贵史料价值的《吕梁山大合唱》却因战争烽火的阻隔与演出条件的匮乏,始终未能完整呈现,成为一段被时光掩埋的音乐记忆。
▲《吕梁山大合唱》部分乐章手稿
直到2017年,吕梁学院艺术系教师在研究晋绥文艺时,从泛黄的文献中发现了这个多次被提及却不见真容的曲目。此后五六年,他们踏遍吕梁山的沟沟壑壑,从老战士的口述中打捞旋律碎片,在马可手稿里拼接完整乐章,从档案馆积尘卷宗翻检相关资料,不仅在2023年“吕梁红色经典新年音乐会”上首次以完整交响合唱形式亮相,并且最终在2025年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完成了这场“音乐考古”。这场跨越世纪的“音乐拼图”,让沉睡的战歌重新拥有了穿透时空的力量。
▲2023年初,“吕梁红色经典新年音乐会
暨《吕梁山大合唱》汇报演出”现场
吕梁山起伏如跳动的音符,当年马可笔下“野花遍地香”的山坡上,新一代的歌声正与八十年前的呐喊重叠。这部从黄土里长出的战歌,早已超越了音乐作品的范畴,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山谷,仿佛能听见群山合唱:“这是我们的家乡,谁也不能抢!”
图片来源:央视网、吕梁党史网
文字:崔雅丽
制图:雷鑫悦
来源|山西新闻网
编辑|崔雅丽 审核|郭丽湘
发布于:山西省股票配资公司排行,香港配资公司,股票配资网平台点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